看天下奇闻异事趣事,揭秘世界奇闻怪事真相!

中科院科研人员发现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布氏泛树蛙、印度棱鼻树蛙和景东齿蟾

奇异生物 2020-03-27 11:45:00未知admin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东南亚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东南亚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


布氏泛树蛙、印度棱鼻树蛙和景东齿蟾


布氏泛树蛙、印度棱鼻树蛙和景东齿蟾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东南亚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布氏泛树蛙、印度棱鼻树蛙和景东齿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了此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陈进民,请他简要介绍此次新发现的过程及其对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


据中科院东南亚中心介绍,缅甸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且特有性高。目前,缅甸仅记录有约170种两栖类,相比之下,紧邻的中国和印度分别记录有约550和460种两栖类。


因此,陈进民在采访中说,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5月初选择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葡萄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该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端,森林覆盖完好。考察历时约1个月,获得大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样本和一手资料。


但缅甸克钦邦葡萄地区的环境却为考察工作增添了很多困难。陈进民说:“当地局势的不稳定,以及交通的不便利,考察过程中的很多情况只能徒步,在野外安营扎寨。而且两栖类主要在晚间活动,因此,获得这些样本实属不易。广泛的国际合作促成了这些成果的发现。”


谈及此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陈进民表示,此后的野外考察将会发现更多缅甸地区未被描述的物种,并有利于保护当地生物环境。


他说:“我们的发现证实了缅甸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被低估,此外,缅甸北部是连接周边地区的生物地理走廊,由于城市化,缅甸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正在遭受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因此需要大量及时的调查研究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际数据。”


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以“New country records for three species of frog from Myanmar including two genera (Nasutixalus and Oreolalax)”为题,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期刊Zootaxa。


据新华网早前报道,中科院东南亚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设在缅甸的第一个境外科教合作机构。该中心聚焦缅甸,面向东南亚各国,旨在推动解决东南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绿色发展。


相关报道:车静课题组在树蛙科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猎奇资讯网www.lieqiwo.com报道)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 陈进民):稳健的系统发育假说是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研究的基础,其对于解决分类争议,理解演化历程和解析分化模式至关重要。树蛙科(Rhacophoridae)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多样性丰富,目前已描述有约19个属420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该类群表现出多样的性状差异,因此,该科在生物学的诸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是验证进化假说的理想材料。近些年,基于传统DNA基因片段数据,树蛙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争议和冲突的地方仍然广泛存在,需深入的系统研究。另外,树蛙科有着两栖类中最为丰富的繁殖类型,那么,这些繁殖方式是如何演化的,以及与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关系,目前并不清楚。


为此,车静研究组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Elizabeth Prendini博士一起,联合国内外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陆树蛙科主要代表类群物种,基于探针杂交富集的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得了352个核基因序列,对树蛙科进行了首次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分析显示,树蛙科主要支系间的关系得到很好解决(图1),解决了一些分类争议。基于时间树,我们重建了现生树蛙科的生物地理历程(图2)。分析显示现生树蛙科起源于亚洲内陆地区,时间点对应于始新世气候适宜时期,然后辐射到东南亚、南亚、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类似的时空演化模式在其他类群中也有被报道,提示这可能是一个共同模式。


另外,树蛙科繁殖类型以有序的渐进的方式进行,演化方向是越来越摆脱对水体的依赖(图3)。水生繁殖方式是树蛙科最原始的繁殖特征,胶状繁殖方式是水生繁殖方式向陆生繁殖方式转变的过渡特性。不同的繁殖方式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完成树蛙科繁殖方式的转变持续约30 Ma,这与传统的“适应性辐射”模式不符。重要的是,繁殖方式的演化与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不均匀紧密相关。分化速率与物种多样性成正比,越新出现的繁殖类型越陆地化,分化速率也越高(图4)。这些结果证实了:繁殖类型可能是一个关键性状,促进了树蛙科的多样性分化。


本工作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了我们对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模式的认识。


上述研究成果以“An integrative phylogenomic approach illuminate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Old World tree frogs (Anura: Rhacophoridae)”为题,发表于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文章链接DOI: 10.1016/j.ympev.2019.106724),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陈进民(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Elizabeth Prendini(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吴云鹤(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车静研究员和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袁智勇。该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南亚中心项目及国际伙伴计划等相关项目的大力支持。





神秘的地球

猎奇窝 CopyRight© 2013- www.lieqiw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