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奇闻异事趣事,揭秘世界奇闻怪事真相!

东南亚岛屿热带雨林的觅食(狩猎采集)和耕作:5万年前婆罗洲岛尼亚洞穴的史前史

考古发现 2017-12-20 10:28:00未知admin

东南亚岛屿热带雨林的觅食(狩猎采集)和耕作:5万年前婆罗洲岛尼亚洞穴的史前史


东南亚岛屿热带雨林的觅食(狩猎采集)和耕作:5万年前婆罗洲岛尼亚洞穴的史前史(神秘的地球uux.cn配图)


据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格雷姆·贝克):尼亚洞穴位于马来西亚东部砂拉越婆罗洲北部海岸200米高的石灰岩地区Gunung Subis。悬崖上密布洞穴和裂缝,但这个洞穴区以大教堂形状的大洞为最重要特征。 这个多窟多入口的大洞穴长约900米,宽600米,高达100米。大洞穴位于尼亚国家公园的中心,那里是一个原生雨林和次生热带雨林岛,现在有很多棕榈油种植园,占据了砂拉越沿海的大部分地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汤姆和芭芭拉·哈里森在大洞穴入口处,特别是西口的入口处进行的系列发掘及其重要发现,使得该洞穴在东南亚考古学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1958年的一个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头盖骨,被称为“深头骨”,取样于头骨临近的木炭,经测年为距今约4万年前,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智人化石。 此“深头骨”和其他颅后遗存都是出土于哈里森所称的“频繁地带”,这是一个约2米的生业活动遗迹,时期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更高处是数百个出土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陶器的墓葬,这是东南亚最大的史前墓地。直到几年前人类发现的与其相似的斯里兰卡深头骨古人类化石遗迹为止,尼亚大洞穴是非洲和澳大利亚之间唯一一处能够提供支持现代人类从非洲扩散到澳大利亚这一“南方之路”的有化石证据的遗址。


哈里森及其合作者发表了许多关于他们发掘结果的文章,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把这些研究集中在一起形成最终的报告,所以关于他们的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深头骨”的时代。 这正是2000年开始由考古学、地理学家和其他环境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对洞穴进行详细的调查的原因。调查的重点是人类使用洞穴的历史以及它所处的气候和环境背景。


新的发掘主要集中在西口,但是我们也在大洞穴的其它入口处及哈里森曾发掘过的小洞穴周边等地进行了发掘。我们在尼亚的称为“尼亚洞穴工程”的新工作,目的是解决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人类在洞穴中的居住时间究竟有多古老,特别是“深头骨”的年代。其次,晚更新世时期的山洞周围是否有热带雨林?如果是的话,第一批现代人类是否有能力在其中居住?(在过去的十年中,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之间就采集者是否能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因为没有驯化农业,又无法与邻近的农耕者贸易。)第三,采集经济何时并在什么情况下让位于农耕经济?第三个问题是检验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从台湾乃至从中国大陆来的殖民者给东南亚岛屿带来了农业(包括新时期时代物质文化、水稻和猪的引进)。


主要的田野工作是在2000-2003年进行。田野工作获取的材料,以及以前哈里森发掘的丰富材料,一直是研究小组的重点。这些材料包括成千上万的动物骨碎片、陶片和贝壳、数百人骨骼、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珠子和纺织品碎片。研究小组由博士生、博士后和研究员组成。早期的发掘工作,西口和其它洞穴入口的大部分考古遗迹都被移除,所以我们开始尽可能小规模的挖掘,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以使项目结束时考古遗存尽可能依旧完好。我们对哈里森在西口和其他入口发掘的探沟的表面进行了清理,以现代标准做了记录,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沉积物样品,用于测年、观察气候指标如提取诸如花粉和植硅石。在深头骨发现点附近留下的剖面墙被完全揭露出来,尤其是发现了可表明首批到达该地点的人类生存活动的动物和植物遗存。在新石器时代的墓地,我们进行了特殊墓葬的小规模挖掘,以调查丧葬行为。就此次项目出版的两本专著——《东南亚的雨林觅食和农业:砂拉越尼亚洞穴考古》、《砂拉越尼亚洞穴的考古学调查》,共有75位学者参与。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获得此次荣誉表彰。


我们在西口的地貌学研究揭示了需为我们所认知的过去53万年间人类极其复杂的系列活动。洞穴后面的一个天然盆地布满了四种主要的沉积物类型或岩相。在底部是褐色和红色泥岩(岩相2),这是由洞穴内部流入盆地的水流形成的,据推测与湿润期有关。这些混杂的沉积物是从洞口沉降、滑落和被冲下来的物质。在这些沉积岩相(木炭,灰烬,动物骨、石器等)中都发现了人类活动痕迹,特别是与古岩相表面有关的痕迹,表明人类是间歇存在的而不是连续的存在。牛津实验室的木炭样本显示,这些活动发生在大约50,000——35,000年前的时间范围内。岩相2和岩相2C被汤姆·哈里森(Tom Harrisson)称为“粉红色和白色”的考古无用沉积物(岩相3)所盖住,他认为这种沉积物(岩相3)历经千万年蝙蝠鸟粪(粉红色)和洞顶石灰石碎片(白色)的不断堆积形成。但事实上,它们是由洞穴内部的突然崩塌引起的,可能持续了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大概发生在三万五千年前。覆盖在“粉红色和白色”之上的是棕色粉土和厚厚的灰烬堆积物,具有丰富的人类存在证据,被称为岩相4,放射性碳测年表明它们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中、晚全新世的主要沉积物是蝙蝠粪和鸟粪。


洞穴沉积物中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序列与为北半球(海洋同位素阶段4-1)的间冰期(暖/湿)、冰期(冷/干)事件序列同步。在间冰期,海平面高度直达洞穴,而在大约2万年前的“最后的冰河时代”等冰期阶段,低降的海平面使得沿海平原从当前的构造扩大了100多公里。在间冰期阶段,有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与今天的相似,而冰期阶段的特点是更干燥、更开阔,但仍以森林为主,其中包括目前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植物和动物物种。 两阶段的过渡阶段是干旱灌丛,干低地混交林和山地森林的混合地貌。


我们能够在这个大约三万七千年前的、属于成年女性的“深头骨”上获得直接的铀系列年代。这令人惊讶,因为我们已经从头颅上方20-50厘米的沉积物中获得了约40,000-45,000年前的日期,而我们认为这就是头骨发现的地方。我们对附着在头骨上的沉积物及其中的花粉分析发现,它们是埋藏头骨深度处和头骨上方处沉积物的混合物质。伴随头骨发现的一些四肢骨头,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可能是某种二次埋葬,有一个挖的坑(没有被原来的发掘者注意到)和埋藏其中的一些脱臼骨头、头骨,导致头骨上粘附了岩相2和沉积物4的混合物。头骨沉积物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石英晶体,这些石英晶体来自数百英里外的花岗岩,包括海拔4000米以上的京那巴鲁山山顶。很难想象这些亮丽的水晶是如何通过人类的手段到达尼亚的。


智人几乎可以肯定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他们至少在五万年前经常到这个洞穴里去,并且显然能够成功地在雨林中生活。他们的石器技术,就像在东南亚的其他上更新世遗址一样,几乎完全是由当地可用的石头(主要是河卵石)组成。对这些“简单”石片表面附着的微痕使用磨损和有机残留物的研究,为基础工艺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间接证据。它们有各种功用,包括刮削和切割坚硬的材料,如骨头和木材(抛光与切割或片切一些材料,如竹和藤)是一致的,还有利用在软的植物材料上,切割或刮树脂等。除了树脂之外,工具上的有机残留物包括鸟羽毛碎片、植物纤维组织和淀粉颗粒,这表明石器工具被用于许多工作中,包括加工可食物植物,屠宰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或许手工活如制篮。从一开始,人们也喜欢把骨头和猪牙制作做成尖状器、各种刮刀和穿孔工具,通过它们的使用高度磨损痕迹可以判断它们被大量使用并保养。与当时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相较之下,东南亚的第一批现代人类可能只能接触到不堪造就的岩石原料,但是他们发展出的的石器使用技术和许多其他可用材料的技术工艺却非常复杂。


在尼亚,第一批狩猎者捕猎野猪,以及各种各样的大型和小型猎物,包括在林冠高处的如猩猩、猕猴、叶猴和在地上的水鹿、麂、豪猪、太阳熊、穿山甲、甚至犀牛。他们能够追捕这些,因为洞穴的位置使人们可以步行进入包括河岸森林、低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甚至山地植被在内的多种环境。同样的环境多样性意味着他们可以从河流、溪流、池塘和沼泽中收集可食用的软体动物。主要掠食物种的杀戮时间意味着猎人们使用陷阱和网罗来捕捉它们。屠杀证据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是适用于不同动物的差异,这在功能方面难以解释,例如涉及特定骨骼的机械性能,暗示这些早期现代人类对动物世界的分类与我们现在的生物分类有很大不同。


石器上的淀粉颗粒和宏观的植物遗存,如浮选法收集的植物薄壁组织(纤维组织),表明这些热带雨林采集者也在收获丰富的雨林植物资源,特别是坚果、果实和块茎。后者包括山药和棕榈,例如西米,为婆罗洲热带雨林中的现代槟榔觅食者提供主要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其中一些植物性食物是高毒性的,最显著的发现之一是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通过将有毒的植物和坚果埋在灰烬坑中来释放毒素,以使它们可食用,这是澳大利亚热带原住民使用的一种技术。爵床花粉和木炭的高峰值正好与人类活动的事件一致,表明了从一开始,这些人也燃烧森林,以制造或扩大平整的空间,可能是为了促进他们自己想要的块茎等植物的生长,这也将导致竞争。在新几内亚内陆地区,发现了大约五万年前与人类生业活动有关的森林燃烧的类似证据。 “水稻栽培”和“树木栽培”这两个术语是为了描述在稻作农业发展数千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在东南亚岛屿实行的森林管理制度。尼亚的证据暗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更深层次的古代风俗习惯,包含了现代智人首次遇到的在热带雨林中的生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所培养的部分非凡技能。


西口处厚厚的灰烬堆积,说明末次盛冰期后,洞穴使用的频率和特点明显加强,因为茂密的热带雨林在洞穴周围生长起来。基础技艺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带把的复合工具投射器,例如两根带有纤维和树脂的黄貂鱼鱼钩。这些和其他投射器的轻便性表明,它们可能主要被设计成鱼叉,尽管长矛和弓箭也被用于狩猎。 (在全新世时期,吹管出现得很晚,晚至金属工具出现时)。在全新世早期人们在大洞穴的其他入口处露营,但是西口被用作墓地。丧葬习俗是很多样化的:部分身体的埋葬方式同“深头骨”女性相同,或直肢埋葬,或似胎儿的弯曲姿势,头部有时与身体分离,有时甚至身体放在坑底部的火上。人们继续靠森林觅食而生活,花粉记录表明它们对洞穴周围的景观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在海水围绕着这些洞穴的中全新世几千年的间隔之后,具备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并与具备和之前同样体质人类学特征的人们,在四千年前重返尼亚埋葬尸体。他们使用的墓葬形式最初与全新世早期的相似,但在年龄和性别等社会范畴上有更加明确的区分,并可能涉及对直接祖先的崇拜。他们一边小规模地种植水稻,一边进行传统的觅食和“植物栽培”(植物管理),但几个世纪后他们放弃了稻田耕作,也没有家养牲畜。我们的研究结果适合一个新兴的学术体系,这个学术体系越来越怀疑4000年前台湾航海耕作者的海上播布的“南岛假说”;这一体系强调新型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这些新型社会关系可能通过海上联络网将东南亚大陆、东南亚岛和美拉尼西亚的沿海聚落联系起来。


在“金属时代”,也就是距今2000-500年前或公元 0-1500年,许多尼亚洞穴仍被用作墓地。通过包含了东南亚大陆、印度和中国的贸易网络,尼亚洞穴人获得了异国特征的随葬物(陶器、玻璃珠、贝制品和金属制品)。人们继续以森林觅食、植物培育和养猪等小规模农业为生,并在过去1000年收集金丝燕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 奇怪的是,尽管尼亚人对大米已经有数千年的认识,但近几个世纪,大米才成为他们的主食。


尼亚洞穴项目的主要成果是,婆罗洲的热带雨林至少在5万年前已由人类塑造和管理。从西非、中美洲和亚马逊河流域等世界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热带雨林历史,但尼亚洞穴的“考古历史”是最长和最丰富的,一位评论家将其描述为(《世界考古》,2015年) “在重建人类热带雨林生存觅食策略的背景下,全球无与伦比”。今天,婆罗洲的皮南采集者正在践行他们所说的“molong”或“地景培植”,例如通过去除周边竞争植物来保护西米棕榈。 尼亚洞穴的证据表明,雨林管理策略可能从人类开始接触雨林就开始了,这一发现对当今热带雨林保护理论和实践有重大影响,当今的雨林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假设是直到过去100-200年间人们才开始对雨林的原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个人简介


格兰厄姆·巴克教授


2004-2014年,格兰厄姆·巴克教授任剑桥大学考古学迪斯尼讲座讲授,并担任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所长。目前,格兰厄姆·巴克教授为考古学迪斯尼荣誉教授,同时也是麦克唐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69年,巴克教授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获得考古学学士学位,1973年在剑桥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院士。他曾先后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1972-1984)、罗马不列颠学院(1984-1988)、莱彻斯特大学任教(1988-2004)。他曾任莱彻斯特大学考古学学院院长(1988-2000)、研究生院院长(2000-2003)和该校的副校长(2003-2004)。1979年,他被选为伦敦古物学会院士;199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他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


巴克教授的研究关注于“人类景观”和古代人地关系,如古代人类社会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是如何构造并相互转化的?了解过去的关系是否对当下和将来有所助益?正是这样的兴趣使他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温带、半干旱、干旱、雨林地区)以及不同程度的复杂化(从尼安德特人到当今生活在雨林之中的农民和狩猎者)中进行探索与研究。过去,他曾多年关注向农业的转变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但目前他的兴趣主要在于更早的时间段内,如现代人行为的的起源以及智人在非洲内外的扩散中所产生的(从环境到认知的)改变。他领导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田野工作,如在婆罗洲(Niah洞穴)、利比亚(Haua Fteah洞穴)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区域(Shanidar洞穴)的工作。他已经出版有超过25本书和300篇研究文章。





猎奇窝 CopyRight© 2013- www.lieqiwo.com All rights reserved